首页

北京 苏曼 女王

时间:2025-05-30 00:34:41 作者:高原养蜂人酿出致富新“蜜”码 浏览量:15623

  中新网甘肃临夏5月29日电 (张婧 艾庆龙 闫姣)当全国各地的蜂蜜市场被槐花蜜、油菜蜜、枣花蜜等常见品类占据时,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县尹集镇新发村的山花蜜,悄然闯入大众视野。

  在海拔2300米左右的山坡上,野玫瑰、狼牙刺、党参花次第绽放,因蜜源包含30余种高原野花,酿成的蜂蜜呈琥珀色,入口先是清甜,后有淡淡的药香回甘,市场上很受欢迎。

  “蜂王腹部饱满才是好兆头。”58岁的王存德戴着防蜂帽,小心翼翼地掀开蜂箱盖,阳光透过木质蜂箱,照见巢脾上密密麻麻的蜜蜂。

5月下旬,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县尹集镇新发村养蜂人王存德,展示自己的甜蜜生活。张志强 摄

  作为家里第五代养蜂人,他掌心的老茧记录着养蜂工具的变迁——祖父辈用泥巴糊的土蜂箱,父亲时代用竹片自制工具进行产蜜,到如今他面前这套不锈钢框架透明玻璃摇蜜器,手摇把杆掌握熟蜜流出的速度。王存德认为,这份甜蜜事业“一切尽在掌握之中”。

  “以前觉得养蜂就是‘靠天吃饭’,冬天死蜂是常事。”王存德回忆说,这一困境出现转机是在8年前,当时县上请来的专家教会他观察蜜蜂飞行高度、飞行公里数,以及产卵数量等,他逐渐从分散性全凭运气养殖,到科学性专业化养殖。

  如今,他的蜂场里200箱蜜蜂像训练有素的队伍,春天采狼牙刺花,夏天追党参花蜜,过冬时存活率也从最初的60%提升到95%。

  2020年,尹集镇的对口帮扶单位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,免费送来数十箱中华蜂新品种,让他打开了新世界。“这种蜂抗寒能力强,采蜜范围能扩大3公里。”在技术员指导下,他带头成立中蜂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,身边对养蜂感兴趣的村民一同成为养蜂人,通过资金、人力等多种方式入股,共同探索致富新“蜜”码。

图为临夏县尹集镇新发村全景。(资料图)汤文健 摄

  同住在新发村的回族村民杨目哈麦,与王存德家只隔着一条田埂,离得近让同为养蜂人的二人时常相互取经。养蜂近20年的杨目哈麦总结出一套独特的“节气养蜂法”:清明前后检查蜂群是否患螨病,夏至时在蜂箱周围洒水降温,霜降前必须喂足糖水。

  “伏天摇蜜最关键,这时的蜜含水量低于20%……”杨目哈麦打开一个蜂箱,指着巢脾上结晶的蜜说,去年伏天摇出的蜜结晶颗粒像细沙,尝起来有股党参的苦味,但懂行的人就认这口药材香。

  两个不同民族的养蜂人,却在蜂场间走出了固定的“串门路线”。王存德的科学养蜂法搭配杨目哈麦的节气经验,成了新发村养蜂圈的“黄金组合”。去年,他们合作尝试“秋繁”技术,用花粉混合蜂蜜喂蜂,使蜂群数量比往年多了三成。

图为新发村养蜂人王存德穿梭在蜂箱间,关注蜂群的越冬情况。(资料图)高展 摄

  据悉,他们所在的新发村依托海拔高、蜜源多和民众有养蜂基础的天然优势,大力发展中华蜜蜂特色养殖,全村养殖蜜蜂62户540箱,年产蜂蜜5500斤,收益30多万元。

  谈及未来,王存德与杨目哈麦在尝到蜂蜜产业的甜头后,计划开启全新的养蜂模式。他们准备购置货车,化身“赶蜂人”,奔赴周边省市鲜花盛开之地,依照花期路线沿途放蜂,把采蜜期从本地的3个月延长至8个月。从传统的定点养蜂转向流动性的沿途放蜂,进而扩大产业规模,提升蜂蜜产量与品质,也为生活增添“甜蜜”愿景。(完)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山西警方破获特大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 冻结3000余万元

1999年8月至2011年3月,历任省委组织部党建领导小组办公室调研员、调研处处长,省政协办公厅办公室主任,厅党组成员、副秘书长;

感受丝绸之路文化“交织” 中国文物珍品赴日本展出

刘小芸告诉记者,与大陆的亲近中,还有一份源自血浓于水的牵挂。刘小芸的祖籍在湖南湘乡,祖辈后迁往广西桂林发展,在父亲的带领下,她多次前去探亲。“我觉得真奇妙,明明从来没见过,可是一见面就可以很热络。”刘小芸回忆起十多年前第一次见到姑姑一家的场景,长辈张罗了一大桌饭菜,一开口就是熟悉的腔调,“想来那份亲切就是血脉相连”。

首届海峡两岸优品电商购物促销活动在福建霞浦启幕

深入了解良渚古城遗址后,伦福儒成为其积极宣传者,不仅在著作《考古学:理论、方法与实践》中特意以两页篇幅介绍良渚古城遗址,且多次在公开学术讲座中推介。

“热血”涌动 浙江实现造血干细胞捐献县市区全覆盖

其中,重点扶持以科研、交易、进出口贸易为定位的涉花企业。例如,在鼓励花卉企业种源研发、科技创新及标准制定方面,给予科研项目经费补助、标准制定扶持、新品种引进奖励和知识产权保护扶持;在鼓励花卉企业提升交易量方面,给予10万至30万元的阶梯性增速奖补;在鼓励花卉外贸企业发展壮大方面,分梯度给予5万至35万元不等的补助;在鼓励花卉企业上市方面,配套50万至200万元不等的奖励。

新一轮强冷空气上线 北方局地降温12℃

樟湖镇崇蛇习俗是上古闽越人蛇崇拜的“活化石”,也是福建民间动物神灵信仰的典型代表。作为至今福建省乃至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崇蛇活动,已被福建省列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(完)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